2022-02-03 08:44:28
“以前逢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都貼窗花。大紅色的窗花,往窗戶上一貼,特別喜慶,年味立馬就出來了。”1月29日,“楊凌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第三代傳承人劉保存在萬安小區(qū)的家中正忙著剪窗花,迎接新年的到來。
一把剪刀,幾張紅紙,劉保存運“筆”如神,以剪代筆,手隨心運,一雙巧手,上下翻飛,不一會兒就剪出了一幅漂亮的窗花。
“過年貼窗花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它還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文化,是每個家庭紅火日子的呈現(xiàn),更是大家對幸福美滿生活的期盼。”對于劉保存來說,剪窗花剪的是年味,貼的是喜悅,表達的則是對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和迎接新年時的那份歡樂激動的心情。
劉保存,生于1957年,今年65歲,是楊陵區(qū)張家崗村人。從小生活在農村的她,每到過年,就和家人圍坐在炕上,納鞋底、剪窗花,一家人其樂融融,十分熱鬧。受母親影響,劉保存自幼便鐘情于剪紙藝術。
“剪紙易學難精,學很容易,但要達到非常精致的程度,比較難。所以需要平時多看、多練、多觀察,必須要眼到、手到、心到,三位一體才能剪出優(yōu)秀的作品。”盡管學習剪紙的過程十分漫長,但劉保存告訴記者,四十多年來,她一直堅持從未放棄剪紙,創(chuàng)作出《出征之前》《我是黨員、我先上》《戰(zhàn)勝疫情 祈福中華》《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100周年》等一批優(yōu)秀作品。
劉保存所繼承的“楊凌剪紙”主要是以廣大婦女為主要群體,在勞動生活中不斷實踐總結、創(chuàng)造延續(xù)的一種民間文化藝術。由一代代老藝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母傳女、婆傳媳,一把剪刀、一張紅紙傳承而來。2020年10月,“楊凌剪紙”被列入楊陵區(qū)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為迎接虎年的到來,劉保存還創(chuàng)作了平安虎、如意虎、旺家虎、納財虎、和諧虎,五只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神色各異的小老虎,由它們組成了新春作品《五?;ⅰ?,以迎接即將到來的新年。劉保存告訴記者,《五?;ⅰ穫鬟_了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包含著對社會穩(wěn)定和諧發(fā)展,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
“剪紙是有形的藝術,無聲的音樂,無字的詩歌。所以,我希望咱們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文化,能一直傳承下去。”作為“楊凌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第三代傳承人,新的一年,劉保存希望,可以找到“楊凌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第四代傳承人,她期盼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剪紙藝術,喜愛剪紙作品,讓剪紙工藝可以繼續(xù)傳承下去。同時她希望剪紙也能和書法、繪畫一樣走進校園,走進孩子們的課堂。
農業(yè)科技報-中國農科新聞網(wǎng)全媒體記者 劉欣雨 谷幸 視頻 劉欣雨